
在 “双碳” 目标推进的背景下,碳盘查作为企业量化碳排放、制定减排策略的基础工作,已成为中小企业绿色转型的必答题。碳盘查(即碳排放核算)通过系统统计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温室气体排放量,为减排行动提供数据支撑。然而,中小企业受限于规模、资源和专业能力,在碳盘查过程中面临诸多独特难点。本文将从认知、数据、专业能力、成本等多个维度,深入解析中小企业进行碳盘查的核心挑战。
认知层面:碳盘查价值认知不足与目标模糊
中小企业在碳盘查初期常面临认知层面的难点,对碳盘查的价值与必要性缺乏清晰认知。多数中小企业认为碳盘查是 “额外负担”,而非绿色转型的重要工具,尤其对非高耗能行业的企业而言,易存在 “碳排放少无需盘查” 的误区。部分企业将碳盘查简单等同于政策合规要求,缺乏主动开展的意识,导致准备工作被动仓促。此外,碳盘查目标模糊也是常见问题:不清楚盘查范围应涵盖哪些排放源(如直接排放、间接排放或供应链排放),不明确盘查结果的应用场景(如申报政策补贴、参与碳交易或品牌宣传),这种认知模糊直接导致碳盘查方向偏差,难以形成有效成果。
数据收集:基础数据缺失与追溯体系不完善
数据收集是碳盘查的核心环节,也是中小企业面临的突出难点。碳盘查需统计企业能源消耗(电、煤、天然气等)、废弃物排放、运输燃油消耗等多类数据,但中小企业普遍缺乏完善的数据记录体系:生产车间的能耗数据多依赖人工手写记录,易出现遗漏或误差;原材料采购、产品运输等环节的碳排放数据分散在采购、物流等不同部门,难以集中汇总;部分中小企业甚至未建立能源台账,无法准确追溯历史能耗数据。此外,数据边界界定困难,如租赁厂房的能源消耗是否纳入盘查、共用设备的能耗如何分摊等问题,进一步增加了数据收集的复杂性,导致碳盘查数据准确性难以保障。
专业能力:碳盘查专业人才匮乏与技术支撑不足
碳盘查需要扎实的专业知识支撑,而中小企业普遍存在专业能力不足的问题。碳盘查涉及温室气体核算方法学(如 GHG Protocol、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方法学)、排放因子选取、数据质量控制等专业内容,中小企业因规模小、岗位设置精简,通常未配备专职的碳管理人才,多由财务、行政等岗位人员兼职负责,难以掌握复杂的核算逻辑。外部技术支撑也存在短板:市场上的碳咨询机构多服务于大型企业,针对中小企业的标准化服务少,定制化服务费用高昂(单次碳盘查费用从数万元到十几万元不等),超出多数中小企业的承受能力。专业能力不足直接导致碳盘查流程混乱、方法选错,甚至出现核算结果失真。
标准适配:碳盘查标准不统一与执行尺度模糊
碳盘查标准的不统一与执行尺度模糊,给中小企业带来适配难题。目前国内碳盘查相关标准较多,既有国家标准(如《省级温室气体清单编制指南》)、行业标准(如《水泥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方法》),也有国际标准(如 GHG Protocol),不同标准在排放源分类、核算边界、数据要求等方面存在差异。中小企业往往难以判断自身应适用哪种标准,尤其对于跨行业经营的企业,标准选择更为棘手。此外,部分标准条款表述笼统,如 “排放因子可采用国家默认值或企业实测值”,中小企业缺乏实测条件却又担心默认值导致结果偏差,执行尺度的模糊性让企业在碳盘查中无所适从,增加了合规风险。
成本压力:碳盘查直接成本高与投入产出失衡
成本压力是中小企业开展碳盘查的现实阻碍。碳盘查的直接成本包括数据采集设备升级(如安装智能电表、燃气表)、外部咨询服务费、检测费等,对资金本就紧张的中小企业而言是不小的负担。某制造类中小企业测算显示,仅安装基础能耗计量设备就需投入数万元,加上咨询机构费用,首次碳盘查总成本可达 10 万元以上。更关键的是,中小企业对碳盘查的投入产出存在担忧:短期内难以通过碳盘查获得直接经济效益,若未纳入碳市场或政策激励范围,易形成 “投入无回报” 的认知,导致对碳盘查的积极性不高。成本压力下,部分中小企业甚至选择简化盘查流程,牺牲数据质量以降低费用。
供应链协同:Scope 3 排放追溯困难与数据获取受阻
在碳盘查的范围界定中,Scope 3(其他间接排放)的核算对中小企业构成特殊挑战。Scope 3 涵盖原材料生产、运输、产品使用及废弃等环节的排放,需依赖上下游供应链的数据支持。但中小企业在供应链中议价能力弱,难以要求供应商提供详细的碳排放数据:上游供应商多为小微企业,可能未开展碳盘查,无法提供原料生产的能耗数据;下游物流企业也常以 “数据保密” 为由拒绝共享运输排放信息。例如,某服装加工企业在核算面料采购的 Scope 3 排放时,面料供应商因未记录生产能耗,仅能提供估算数据,导致盘查结果准确性大打折扣。供应链协同不足让中小企业的碳盘查难以覆盖完整排放范围,数据完整性受限。
政策衔接:政策动态更新快与配套支持不足
政策衔接不畅也是中小企业碳盘查的难点之一。近年来碳减排政策密集出台,碳盘查的标准、要求、激励措施处于动态调整中,中小企业因信息渠道有限,难以及时掌握政策变化。例如,部分地区将碳盘查纳入中小企业扶持政策评价指标,但企业因未及时了解政策细节,错过申报窗口期。此外,政策配套支持不足:针对中小企业的碳盘查培训少、公益咨询资源有限,线上指导平台多偏向理论讲解,缺乏针对具体行业的实操指引。政策与实操的衔接断层,导致中小企业在碳盘查中 “想做却不知如何合规做”,增加了执行难度。
长效管理:单次盘查易流于形式与持续改进机制缺失
中小企业碳盘查的难点不仅在于首次执行,更在于缺乏长效管理机制。多数中小企业将碳盘查视为一次性任务,完成后未建立常态化的数据跟踪体系,导致排放数据无法持续更新,减排措施难以落地。例如,某电子企业完成首次碳盘查后,未及时记录设备更新后的能耗变化,次年碳排放核算仍沿用旧数据,失去碳盘查的实际意义。此外,中小企业普遍缺乏基于碳盘查结果的减排方案设计能力,即使发现高排放环节,也因技术、资金限制难以实施改进,导致碳盘查与减排行动脱节,无法实现 “盘查 – 分析 – 改进” 的闭环管理。
发布者:温,转转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sa8000cn.com/2012/